
責派擇派差在哪?3分鐘搞懂 | 新手必看!責派擇派使用教學 | 免費下載責派擇派完整指南
喺台灣做嘢嘅朋友應該都遇過「責派 擇派」嘅情況,特別係IT部門要幫同事解決電腦問題嗰陣。而家遠端控制軟件真係幫咗好多忙,好似AnyDesk咁,唔使走嚟走去就可以即時處理問題,真係慳返唔少時間同腳骨力。
講到遠端控制軟件,AnyDesk算係幾好用嘅選擇。佢同TeamViewer差唔多,但係有啲功能更加貼心。比如話連線速度真係快,就算對方喺外縣市,畫面都唔會lag到睇唔到。最正係佢可以自訂密碼,唔使次次都要等對方確認先連到線,對於成日要「責派 擇派」嘅IT人員嚟講真係方便好多。
功能比較 | AnyDesk | TeamViewer |
---|---|---|
連線速度 | ⭐⭐⭐⭐ | ⭐⭐⭐ |
操作介面 | ⭐⭐⭐⭐ | ⭐⭐⭐⭐ |
免費版限制 | 較少 | 較多 |
檔案傳輸 | 支援 | 支援 |
用AnyDesk仲有個好處就係設定簡單,就算唔係IT專業都搞得掂。我記得有次公司新來嘅會計妹妹電腦出問題,佢自己download咗AnyDesk,我跟住電話教佢輸入我嘅ID,唔使5分鐘就搞掂咗。佢仲話以為IT嘢好複雜,原來而家嘅軟件設計得咁人性化。
安全性方面AnyDesk都做得幾好,每次連線都會有加密,重要資料唔使驚外洩。不過提醒大家,就算軟件再安全,都唔好隨便幫陌生人連線啊!特別係而家詐騙咁多,IT人員幫同事處理問題嗰陣都要確認清楚對方身份先好「責派 擇派」。
什麼是責派與擇派?職場分工的兩大關鍵概念,簡單來說就是主管分配工作的兩種不同思維模式。在台灣職場打滾多年的老鳥都知道,這兩種方式會直接影響團隊效率和同事間的相處氛圍。今天就來跟大家聊聊這兩種分工方式的實際差異,還有它們各自適合的使用時機。
責派(Assignment)比較像是傳統的「上對下」任務分配,主管會根據職位說明書或個人專長直接指定工作內容。好處是責任歸屬明確,新人也能快速進入狀況;但缺點是如果主管判斷錯誤,可能會讓不適合的人做不擅長的事。而擇派(Selection)則是讓團隊成員自己選擇想負責的項目,這種方式在創意型團隊特別常見,像是行銷企劃或設計部門就很適合。同事們可以根據興趣和能力主動認領任務,工作起來更有熱情,不過也可能會發生「大家搶簡單工作」的尷尬場面。
下面這個表格幫大家整理兩種分工方式的主要差異:
比較項目 | 責派 | 擇派 |
---|---|---|
決策者 | 主管主導 | 成員自主 |
適用情境 | 時間緊迫/流程明確的工作 | 需要創意/彈性的專案 |
優點 | 效率高、責任清楚 | 提升參與感、發揮專長 |
缺點 | 可能壓抑員工主動性 | 需要較多溝通協調時間 |
實際在辦公室裡,很多主管會混用這兩種方法。比如我們公司開週會時,PM會先列出本週所有待辦事項(這就是責派的概念),然後讓大家舉手認領想做的工作(這部分就變成擇派)。特別是遇到跨部門合作案時,這種混合模式往往能兼顧效率和團隊士氣。不過要提醒新鮮人的是,就算公司採用擇派制度,也不代表可以永遠只挑輕鬆的工作做喔!適時挑戰自己不熟悉的領域,反而是讓主管看見你潛力的好機會。
最近辦公室裡常聽到同事抱怨:「主管又開始責派工作了!」為什麼主管總愛用責派?背後的管理心理學其實藏著不少職場潛規則。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種管理方式背後的動機,還有它對團隊的實際影響。
很多主管習慣用責派的方式交辦任務,說穿了就是一種「權力距離」的展現。在台灣職場文化中,主管與下屬的階級觀念還是比較明顯的,這種上對下的指令模式能讓主管快速掌握主導權。不過你知道嗎?根據管理學研究,過度責派反而會降低團隊創造力,以下是幾種常見的責派情境:
責派類型 | 主管心態 | 員工感受 |
---|---|---|
突發性責派 | 臨時有事要處理,找最聽話的人 | 又被當工具人 |
模糊責派 | 自己也不清楚要什麼,先丟出去再說 | 做白工機率高 |
情緒性責派 | 壓力大時轉嫁焦慮的方式 | 無辜被掃到颱風尾 |
其實這種管理風格跟主管的成長背景很有關係。很多中生代主管都是被「罵大的」,他們潛意識裡覺得「我以前也是這樣被對待,現在換我當主管當然也這樣」。但現在年輕世代更重視工作意義感,純粹的責派容易引發反彈。有趣的是,有些主管會用「這是給你學習機會」包裝責派,但員工心裡都清楚,這根本是變相的情緒勞動。
從組織行為學來看,責派文化會形成惡性循環。當主管習慣用責罵方式交辦任務,員工會越來越不敢主動提出想法,最後整個團隊變成「主管說一步,大家做一步」的僵化模式。時間一久,有能力的人才留不住,剩下的都是習慣服從的員工,這樣對公司長期發展其實很不利。
擇派工作怎麼做?3個技巧讓團隊更有效率
每次開會最頭痛的就是工作分配問題啦!明明大家都想做事,但怎麼派才能讓團隊運作更順暢?其實只要掌握幾個小技巧,就能讓工作效率提升不少。今天就來分享我們團隊實際操作後覺得超有用的方法,特別是對台灣中小企業這種講求靈活又重人情味的環境特別適合。
首先最重要的就是「了解成員專長」,不是隨便把工作丟出去就好。我們會用簡單的表格記錄每個人的強項跟興趣,像這樣:
成員 | 專長領域 | 最近想挑戰的工作類型 |
---|---|---|
阿明 | 數據分析 | 跨部門專案管理 |
小美 | 視覺設計 | 動畫製作 |
老陳 | 客戶溝通 | 海外市場開發 |
再來是「任務難度分級」,我們把工作分成ABC三級。A級是最重要且急迫的,會派給經驗豐富的夥伴;B級是常規任務,適合給想成長的新人練手;C級則是行政庶務,大家輪流分擔。這樣分配不僅公平,也能讓每個人都有機會接觸不同類型的工作。記得要用台灣人習慣的「先講清楚」文化,開會時直接把分級標準攤開來討論,避免事後有人覺得委屈。
最後一個秘訣是「定期輪調」,特別是長期專案最容易讓人疲乏。我們每兩個月會檢視一次工作分配,讓大家有機會嘗試新領域。像上個月就把做了半年官網維護的小美調去負責新產品的視覺設計,她整個人都活過來了,工作效率直接翻倍!這種做法在台灣職場特別受歡迎,因為大家都不喜歡一成不變的工作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