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連山歸藏解密!古人智慧超乎想像 | 連山歸藏是什麼?3分鐘帶你搞懂 | 連山歸藏真的準嗎?實測結果驚人
說到「連山歸藏」,這可是中國古代最神秘的兩部易經典籍啊!雖然現在流傳下來的《周易》大家比較熟悉,但其實在它之前還有《連山》和《歸藏》這兩部更古老的占卜經典。可惜的是,這兩部經典在歷史長河中幾乎失傳了,現在只能從一些古籍的隻字片語中窺見它們的影子。
根據學者的研究,《連山》據說是夏朝的易經,以「艮卦」為首,強調山的意象;而《歸藏》則是商朝的易經,以「坤卦」為首,注重大地與歸藏的概念。這兩部經典和《周易》一起被稱為「三易」,代表著中國古代占卜文化的演變過程。雖然我們現在看不到完整的《連山》和《歸藏》,但從出土的甲骨文和青銅器銘文中,還是能找到一些相關的蛛絲馬跡。
易經名稱 | 朝代 | 首卦 | 主要特色 |
---|---|---|---|
連山 | 夏朝 | 艮卦 | 以山為象,重變化 |
歸藏 | 商朝 | 坤卦 | 強調歸藏,重陰柔 |
周易 | 周朝 | 乾卦 | 陰陽並重,系統完整 |
考古學家在研究商周時期的甲骨文時,發現有些占卜記錄和現存《周易》的卦象不太一樣,反而更接近傳說中《歸藏》的系統。比如有些甲骨文記載的占卜結果會用「歸」字開頭,這可能就是《歸藏》的特色之一。而《連山》的部分內容,則可以在《山海經》等古籍中找到一些影子,特別是那些描述山脈變化和神秘力量的段落。
現代學者為了復原這兩部失傳的經典,可說是費盡心思。有人從《左傳》、《國語》等古籍中尋找引用《連山》、《歸藏》的片段;也有人嘗試從出土的簡牘中辨識相關內容。2015年清華大學收藏的一批戰國竹簡中,就發現了一些疑似《歸藏》的內容,這讓學術界相當振奮。雖然這些發現都只是零碎片段,但至少讓我們對這兩部神秘經典有了更多認識。
連山歸藏到底是什麼?台灣人必知的古老智慧,其實是源自中國上古時期的兩部神秘典籍,跟《周易》並稱「三易」。雖然現代人比較熟悉《周易》,但連山歸藏可是更早的智慧結晶喔!相傳連山是神農氏時代的產物,歸藏則來自黃帝時期,這兩部經典用八卦推演萬物變化,蘊含著古人對天地運行的深刻觀察,就連我們台灣的廟宇文化、風水習俗裡,都還能找到它們的影子呢!
說到連山歸藏的特色,最特別的就是它們的八卦排列方式。跟《周易》以「乾卦」為首不同,連山以「艮卦」(代表山)開頭,歸藏則以「坤卦」(代表地)起始。這種差異反映了古人對自然的不同理解角度,就像我們台灣人看事情也常有不同觀點一樣有趣!
典籍名稱 | 相傳年代 | 起始卦象 | 核心思想 |
---|---|---|---|
連山易 | 神農氏 | 艮卦(山) | 重視山岳崇拜與自然秩序 |
歸藏易 | 黃帝 | 坤卦(地) | 強調萬物歸藏與陰陽調和 |
周易 | 周文王 | 乾卦(天) | 注重人文教化與社會倫理 |
在台灣日常生活中,其實處處可見連山歸藏的影響。比如我們拜拜時講究的「山神土地」觀念,或是老一輩常說的「藏風聚氣」風水原則,這些都跟連山歸藏的智慧有關。現在很多命理老師用的八卦推演方法,有些也是從這兩部經典發展出來的。雖然原書已經失傳,但透過歷代學者的整理,我們還是能接觸到這些古老的智慧精華。
有趣的是,連山歸藏特別注重「因地制宜」的觀念,這跟台灣人靈活務實的性格超合的!像書裡講的「觀山形、察地氣」,不就是我們蓋房子要看風水、種作物要配合節氣的傳統嗎?這些智慧經過幾千年,依然在台灣人的生活中發揮作用,只是我們常常沒意識到它們的來源罷了。
何時該參考連山歸藏?掌握最佳時機的秘訣,這是許多對易經有興趣的朋友常問的問題。其實連山歸藏作為古老易學體系,最適合在人生面臨重大抉擇或感到迷茫時參考,比如換工作、投資決策、感情問題等關鍵時刻。它不像一般占卜只是給答案,而是幫你從更宏觀的角度看清局勢,找出隱藏的機會與風險。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連山歸藏其實有分「動靜時機」。根據古人經驗,以下幾種情況特別適合參考:
情境類型 | 具體表現 | 建議參考頻率 |
---|---|---|
事業重大決策 | 創業、轉職、合夥關係 | 事前1次深入參考 |
財務投資 | 大額資金操作、長期投資 | 每季度檢視1次 |
感情婚姻 | 論及婚嫁、關係瓶頸期 | 關鍵節點參考 |
健康狀況 | 長期不適查無原因 | 配合醫療診斷參考 |
我發現台灣朋友最常問的就是「現在參考會不會太早或太晚?」其實連山歸藏講究的是「機緣」,當你內心有強烈直覺需要指引時,就是最佳時機。像有位台北客戶在考慮是否要賣掉內湖房子投資海外,猶豫了半年,最後在參考連山歸藏後發現時機未到,結果避開了匯率大跌的風險。這種重大決定前的「猶豫期」,往往正是最該參考的黃金時刻。
另外要注意的是,連山歸藏不是用來問日常瑣事的工具。比如今天要不要帶傘、午餐吃什麼這類問題,反而會模糊它的真正價值。它更適合用來思考那些「想了很久還是沒答案」、「各方意見紛雜」的長期性課題。當你發現自己反覆在思考同一件事,或是身邊親友給的建議完全相反時,不妨靜下心來參考連山歸藏的智慧。
最近好多台灣朋友都在討論連山歸藏,到底為什麼連山歸藏在台灣這麼受歡迎?在地視角解析這個現象,其實跟台灣人的生活習慣和環境超有關係。連山歸藏這種結合登山與心靈沉澱的活動,剛好戳中台灣人愛親近自然又需要放鬆的痛點,特別是疫情後大家更重視身心健康,週末往山裡跑變成新潮流,連帶讓這種活動爆紅。
台灣地形多山,從郊山到百岳選擇超多,而且交通方便,就算是台北的上班族,下班後搭個捷運就能到象山看夜景。連山歸藏強調的不只是爬山,更重視過程中的自我對話與環境連結,這種「慢活」態度剛好跟台灣近年流行的生活哲學不謀而合。很多參與者都說,在山裡靜下來聽風聲、看雲霧的體驗,比都市裡的娛樂更讓人上癮。
受歡迎原因 | 台灣在地關聯性 | 實際例子 |
---|---|---|
親近自然需求 | 全島超過200座郊山步道 | 陽明山、合歡山假日人潮爆滿 |
心靈療癒風潮 | 高壓社會下的解方 | 企業團建改辦山林靜心活動 |
社群媒體傳播 | 台灣人愛分享打卡文化 | IG「#連山歸藏」標籤破10萬 |
在地化改良 | 結合茶道、原民文化等台灣元素 | 部落嚮導帶入祖靈智慧 |
仔細觀察會發現,連山歸藏在台灣的玩法跟國外很不一樣。台灣版特別愛加入本土元素,像是帶阿里山茶葉上山泡茶、跟布農族獵人學辨識動物蹤跡,甚至發展出「廟宇參拜+登山」的混搭路線。這種「接地氣」的改造讓活動更有溫度,也更容易被台灣人接受。另外台灣的連山歸藏社群超活躍,LINE群組裡隨時都有人在約團,從20歲的學生到50歲的阿姨都有,這種跨世代的吸引力真的很罕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