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龍生九子你認得幾個? | 原來龍的九個兒子長這樣! | 龍的九子傳説大公開
大家有聽過「龍生九子哪九子」這個說法嗎?在中國神話裡,龍王雖然生了九個兒子,但每個孩子都長得不一樣,而且性格、能力也天差地遠,今天就來跟大家聊聊這些超有特色的龍子們!
先來個小知識,其實「九」在古代是虛數,代表很多的意思,所以龍生九子不一定剛好九個,不同朝代記載也不太一樣。但最常見的說法就是下面這九位啦:
龍子名稱 | 特徵與喜好 | 常見出現場合 |
---|---|---|
贔屭 | 長得像龜,力大無窮 | 常揹著石碑當底座 |
螭吻 | 喜歡吞東西,能避火災 | 宮殿屋頂的裝飾 |
蒲牢 | 膽小愛吼叫 | 鐘鈕上的雕刻 |
狴犴 | 威嚴公正,長得像虎 | 衙門或監獄裝飾 |
饕餮 | 貪吃鬼,見到什麼吃什麼 | 古代食器上的紋飾 |
蚣蝮 | 水性超好,能控制洪水 | 橋頭或水邊的石雕 |
睚眥 | 脾氣火爆,有仇必報 | 刀劍上的裝飾 |
狻猊 | 喜歡煙火,長得像獅子 | 香爐腳的造型 |
椒圖 | 自閉症患者,討厭陌生人 | 大門上的門環 |
這些龍子們雖然都是龍王的孩子,但真的是一個比一個有個性!像贔屭就整天默默扛石碑,而饕餮則是看到什麼都想吃,完全就是吃貨代表。最有趣的是蒲牢,明明老爸是威風的龍王,自己卻超膽小,聽到大聲音就會嚇到亂叫,所以古人就把牠刻在鐘上,聽說這樣鐘聲會更響亮喔!
在古代建築或器物上,常常能看到這些龍子的身影。下次去廟裡或看古裝劇的時候,可以特別注意一下屋頂、香爐或是刀劍上的裝飾,搞不好就能發現牠們的蹤跡。像螭吻最愛待在屋頂吞屋脊,據說這樣可以防止火災發生,根本就是古代版的消防設備嘛!
龍生九子是哪九子?台灣人最常搞混的傳説生物,其實這些神獸在我們生活中隨處可見,只是大家常常叫錯名字或搞混牠們的特徵。今天就來幫大家一次搞懂這些龍子的來歷和特色,下次在廟宇或古蹟看到時,就能跟朋友炫耀一下啦!
說到龍的九個兒子,其實版本有很多種,最常見的是明朝李東陽《懷麓堂集》的記載。這些龍子各有所好,性格和能力也大不相同,所以被安排在不同的崗位上。像是我們常看到的屋頂上的吻獸、廟門口的椒圖,其實都是龍的兒子喔!
龍子名稱 | 特徵與喜好 | 常見出現場所 |
---|---|---|
贔屭 | 形似龜,喜歡負重 | 石碑底座 |
螭吻 | 龍頭魚身,喜歡吞火 | 屋脊兩端 |
蒲牢 | 形似龍但小,喜歡吼叫 | 鐘鈕 |
狴犴 | 形似虎,好訴訟 | 衙門、監獄 |
饕餮 | 貪食,有首無身 | 鼎器紋飾 |
蚣蝮 | 喜歡水 | 橋頭、水邊 |
睚眥 | 好殺喜鬥 | 刀劍柄 |
狻猊 | 形似獅,好煙火 | 香爐 |
椒圖 | 形似螺蚌,好閉口 | 大門鋪首 |
這些龍子在台灣的廟宇和古建築中都很常見,只是我們平常可能沒特別注意。像贔屭常被誤認為烏龜,其實牠是龍的長子,專門負責背負石碑。而屋頂上的螭吻常被叫做「龍吻」,其實牠是專門負責防火的龍子。下次去鹿港龍山寺或台北龍山寺時,不妨仔細找找這些龍子的蹤跡。
有趣的是,這些龍子的個性都反映在牠們被分配的工作上。比如喜歡吼叫的蒲牢就被放在鐘上,貪吃的饕餮就成了青銅器上的紋飾。這種安排其實很有道理,也展現了古人對這些神獸特性的巧妙運用。在台灣的傳統建築中,這些龍子不僅是裝飾,更被賦予了鎮宅辟邪的功能。
大家有冇諗過為何龍的九個兒子都長不一樣?原來跟媽媽有關?喺中國神話入面,龍王嘅九個仔個個樣貌性格都差天共地,其實背後有個好得意嘅原因——佢哋嘅媽媽全部都係唔同種類嘅神獸!古代傳說記載,龍生性好色,同唔同物種嘅雌性結合,所以生出嚟嘅後代都遺傳咗媽媽嘅特徵。
呢個現象喺《山海經》同民間故事都有提到,我哋可以睇下呢個表格,簡單整理龍九子同佢哋媽媽嘅關係:
龍子名稱 | 媽媽種類 | 遺傳特徵 |
---|---|---|
贔屭 | 龜 | 力大無窮、背甲堅硬 |
螭吻 | 魚 | 喜歡吞火、屋脊裝飾 |
蒲牢 | 蛤蟆 | 膽小怕事、聲音洪亮 |
狴犴 | 虎 | 威嚴公正、衙門裝飾 |
饕餮 | 羊 | 貪吃成性、青銅器紋飾 |
蚣蝮 | 鱷魚 | 擅長治水、橋頭守護 |
睚眥 | 豺狼 | 性格兇猛、刀劍裝飾 |
狻猊 | 獅子 | 喜煙好坐、香爐裝飾 |
椒圖 | 螺蚌 | 閉殼自守、大門鋪首 |
有趣嘅係,呢啲龍子唔單止樣貌各異,連性格同專長都完全唔同。比如贔屭繼承咗龜媽媽嘅穩重,成日揹住石碑;而饕餮就遺傳咗羊媽媽嘅食慾,見到咩都想食。古人仲會根據佢哋嘅特性,擺喺唔同地方做裝飾或者守護神。
民間傳說仲話,因為龍生九子各有所好,所以佢哋後來都被分配去做唔同嘅工作。有啲守護橋樑,有啲鎮守衙門,仲有啲專門負責音樂同飲食。呢個現象其實反映咗古人對生物多樣性嘅觀察,將動物嘅特性擬人化之後,創造出咁豐富嘅神話角色。
大家有聽過「龍生九子,各有所好」這句俗語嗎?龍的九個兒子分別叫什麼?一次搞懂這些神獸其實很有意思呢!這些神獸在台灣的廟宇、古建築上常常能看到牠們的身影,但很多人可能叫不出名字。今天就來跟大家分享這些有趣的神獸,下次去參觀古蹟時就能當個小小解說員啦!
傳說中龍王有九個兒子,但牠們都不是龍喔!每個兒子長相和性格都大不相同,後來被人們放在不同的地方鎮守。這些神獸在傳統建築中可是有很重要的地位,像是屋頂、大門、香爐上都能看到牠們的蹤影。下面就用表格幫大家整理清楚:
名字 | 特徵 | 常見出現位置 | 特殊能力 |
---|---|---|---|
贔屭 | 龜形,喜歡負重 | 石碑底座 | 力大無窮 |
螭吻 | 魚形,喜歡吞東西 | 屋脊兩端 | 鎮火避災 |
蒲牢 | 像龍但小,愛吼叫 | 鐘鈕 | 聲音洪亮 |
狴犴 | 虎形,威嚴 | 衙門、監獄大門 | 明辨是非 |
饕餮 | 貪吃,只有頭 | 鼎器紋飾 | 吞噬邪氣 |
蚣蝮 | 像龍,喜歡水 | 橋頭、水井 | 防洪治水 |
睚眥 | 豺狼身龍首 | 刀劍柄 | 增加兵器威力 |
狻猊 | 像獅子,喜煙好坐 | 香爐腳 | 鎮宅辟邪 |
椒圖 | 像螺蚌,緊閉嘴巴 | 大門鋪首 | 守護宅第 |
這些神獸在台灣的傳統建築中隨處可見,像是台北龍山寺、台南孔廟等古蹟都能找到牠們的蹤跡。下次大家去參觀時不妨仔細找找看,會發現原來這些看似裝飾的雕刻,其實都大有來頭呢!像是贔屭常常被做成石碑的底座,因為牠力大無窮;而螭吻則是被放在屋頂,據說可以防火災。每個神獸都有自己獨特的故事和功用,真的很有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