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南水北為陽?古人智慧超乎想像 | 台灣地名也有陰陽之分?原來是這樣 | 為什麼台北陽明山叫陽明?答案在這

在台灣的傳統風水觀念中,「山南水北為陽」這個說法其實影響了很多地方的命名方式。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台灣很多地名都跟這個概念有關,像是台南、台北這些地名,其實都隱含著古人對地理陰陽的智慧。
說到這個陰陽的分法,古人真的很有智慧。他們觀察到山的南邊因為日照充足,所以叫做「陽」;而北邊因為比較陰暗,就叫做「陰」。水的部分剛好相反,因為河流的北岸日照比較好,所以叫「陽」,南岸就叫「陰」。這種分法不僅用在風水上,連古代的城市選址都很講究這個原則。
地理特徵 | 陽面位置 | 陰面位置 | 代表地名 |
---|---|---|---|
山 | 南面 | 北面 | 衡陽、華陰 |
水 | 北岸 | 南岸 | 洛陽、江陰 |
你可能會好奇,為什麼現在帶「陽」的地名比帶「陰」的多那麼多?這其實跟古人喜歡把城市建在「陽」面有關。畢竟陽面日照好、風水佳,適合人居住,所以自然就會有比較多城市出現在這些地方。像台灣的台南,雖然不是直接以「陽」命名,但這個「南」字其實也隱含著陽面的意思。
這種陰陽觀念不只影響地名,還影響了很多傳統建築的坐向。台灣很多老房子都講究「坐北朝南」,就是為了讓房子能夠接收到最多的陽光。這跟「山南水北為陽」的道理其實是一樣的,都是為了追求最好的採光和風水。現在很多新建案還是會參考這個原則,只是現代人可能不太清楚背後的由來了。
為什麼古人説『山南水北為陽』?原來跟太陽照射有關!這個有趣的說法其實蘊含著古人觀察自然的智慧。在台灣這種多山多水的地形裡,這個概念特別容易理解。想像一下,太陽從東南方升起,山脈的南面整天都能曬到太陽,當然就是「陽面」啦!而水的部分,因為我們在北半球,太陽偏南,所以河流北岸反而日照比較充足。
古人沒有現代科學儀器,全靠細心觀察生活周遭的變化。他們發現住在山的南邊比較暖和,作物長得比較好;而住在河的北岸也比較不會潮濕。這種經驗累積下來,就形成了「山南水北為陽」的說法。其實這跟我們現在選房子要挑坐北朝南是一樣的道理呢!
下面這個表格簡單整理了不同地形面向的日照特點:
地形 | 面向 | 日照情況 | 古人稱呼 |
---|---|---|---|
山脈 | 南面 | 日照充足 | 陽 |
山脈 | 北面 | 日照較少 | 陰 |
河流 | 北岸 | 日照充足 | 陽 |
河流 | 南岸 | 日照較少 | 陰 |
在台灣的鄉間,老人家選宅基地時還是會參考這個原則。像台北盆地周邊的陽明山、淡水河沿岸的聚落分佈,都可以看到這種智慧的應用。下次去爬山或河邊散步時,不妨注意看看,是不是山的南坡比較多開墾,而河的北岸比較多人居住呢?這種自然與人文交互影響的現象,真的很有意思。
其實這種觀察不僅適用於台灣,整個北半球的中緯度地區都差不多。只是台灣因為地形起伏大,河流又多,這個現象特別明顯。古人把這種日常觀察濃縮成簡單的口訣,讓我們現在聽起來還是覺得很有道理。這也提醒我們,有時候最實用的知識,就藏在老祖宗的智慧裡啊!
台灣哪些地名其實暗藏『山南水北』的陰陽智慧?這個問題很有趣,其實台灣很多老地名都蘊含著老祖宗對自然環境的觀察智慧。所謂「山南水北」就是古人根據日照方位與水流特性,發展出的陰陽方位概念,這種智慧悄悄藏在我們日常經過的街名巷弄裡呢!
先說說「山南為陽」這個概念,台灣許多靠山的地名都會特別標註方位。像是台南的「崁腳」就是指山崁下方的聚落,而「崁頂」自然就是山崁上方的位置。這種命名方式不僅實用,還反映了先民對地勢高低與日照關係的細膩觀察。另外像「山腳」、「山頂」這類地名在全台各地都很常見,都是同樣的道理。
至於「水北為陽」的命名邏輯,可以從台灣的河岸聚落看出端倪。淡水河的「淡水」就是指河水較淡的北岸,而「八里」則位於淡水河南岸。這種南北岸的區分不僅是地理描述,更隱含著對水質、風向等環境因素的考量。老一輩的人常說「住水北,賺錢穩噹噹」,就是源自這種傳統智慧。
地名類型 | 陽面位置 | 陰面位置 | 台灣實例 |
---|---|---|---|
山系地名 | 山南/頂 | 山北/腳 | 崁頂、山腳 |
水系地名 | 水北岸 | 水南岸 | 淡水、八里 |
混合型 | 山水交會處 | 背山面水處 | 艋舺、大稻埕 |
有趣的是,這種陰陽智慧不只出現在大地名,連台北城的發展也暗藏玄機。早期「城內」多官府衙門屬陽,「城外」多商業市集屬陰,而「西門町」之所以繁華,正是因為位於城西屬金的方位。這些命名邏輯看似簡單,其實都是先民累積的生活智慧結晶,下次經過這些地方時不妨多留意一下!
地理老師沒教的事:『山南水北』其實影響古代城市選址,這個有趣的冷知識藏在風水與生存智慧裡。古人選址可不隨便,靠山面水是基本款,但為什麼偏要「山在南、水在北」?原來跟太陽角度息息相關——台灣的冬天太陽偏南,山在南邊能擋冷風,水在北邊則方便引水灌溉,這種布局讓聚落冬暖夏涼又不怕缺水,根本是古代版的綠建築概念!
方位 | 功能 | 現代對應案例 |
---|---|---|
山在南 | 冬季擋風保溫 | 台北盆地周邊山系 |
水在北 | 夏季引水降溫 | 台南曾文溪流域 |
坐北朝南 | 採光通風最佳化 | 傳統三合院建築 |
老一輩常說「前有照、後有靠」,其實就是山南水北的通俗版。像嘉義古城就完美示範:背靠阿里山餘脈,前面有北港溪流過,連日治時期的都市規劃都沿用這套邏輯。下次看地圖時注意,台灣西部多數老城鎮都藏在中央山脈西側,不是巧合喔!這種選址智慧甚至影響到現代,比如高雄左營軍區還是堅持面海背山的老規矩。
更妙的是,這套規則還暗藏防災功能。山在南邊能減緩颱風的衝擊,水在北邊則降低洪水直接灌入城區的風險。像屏東恆春古城的選址,就是典型「南有龍鑾潭、北接龜山」的配置,難怪能從清朝屹立到今天。這些細節課本不會寫,但走訪老城鎮時稍微觀察,處處都是古人留下的生活智慧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