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最愛的10種山峯類型 | 登山新手必知的山峯種類 | 台灣百嶽分類全解析
台灣雖然面積不大,但地形變化豐富,光是「峰 種類」就有好多種值得認識。從大家熟悉的百岳到郊山小徑,每座山峰都有自己獨特的個性,今天就來聊聊這些山頭的特色,讓你在爬山時更能感受它們的魅力。
先來看看台灣常見的幾種山峰類型,我用表格整理給大家參考:
峰種名稱 | 海拔高度範圍 | 主要特徵 | 代表山岳 |
---|---|---|---|
高山峻嶺 | 3,000m以上 | 終年積雪、地形險峻 | 玉山主峰 |
中級山 | 1,500-3,000m | 雲霧帶、闊葉林與針葉林混生 | 北大武山 |
郊山 | 1,500m以下 | 步道完善、適合一日遊 | 陽明山七星山 |
火山錐 | 不定 | 錐狀地形、可能有溫泉 | 大屯山 |
說到高山峻嶺,台灣的百岳可是登山客的最愛。這些3,000公尺以上的山峰不僅氣勢磅礡,沿途的景觀變化更是讓人驚艷。像是玉山主峰從登山口到山頂,可以經歷從闊葉林到針葉林,再到高山草原的完整垂直生態系,這種體驗在全世界都很難得。記得我去年爬玉山時,凌晨兩點出發,頭燈照在結霜的箭竹上閃閃發亮,那種感動到現在都忘不了。
中級山就親民多了,但別小看它們的挑戰性。這類山峰通常位於雲霧帶,濕氣重、路徑泥濘是常態。像北大武山雖然海拔不到3,000公尺,但那個「哭坡」可是讓不少山友走到想哭。不過這種山的生態特別豐富,運氣好還能遇到台灣特有的藍腹鷴在步道上散步呢!我建議新手可以先從郊山開始練習,等體能跟裝備都到位了再挑戰中級山。
現在很多人假日喜歡爬郊山,這些1,500公尺以下的山峰交通方便,像是台北的象山、陽明山系列都是熱門選擇。特別要提的是火山地形的大屯山,雖然海拔只有1,092公尺,但那個硫磺味和噴氣孔真的很有特色。上次帶香港朋友去,他們看到地熱景觀都超興奮,一直說好像來到外星表面。這類郊山通常步道設施完善,很適合全家大小一起出遊,記得要穿防滑的鞋子,因為火山岩地形有時候會比較濕滑。
最近越來越多人愛上登山,但登山新手該如何選擇適合的峯種?5個挑選重點告訴你。第一次爬山真的不用急著挑戰百岳,先從簡單的步道開始培養體力和經驗最重要。台灣有超多適合新手的郊山步道,像是陽明山的二子坪、台北的象山步道,都是很好入門的選擇。
新手選山5大重點
考量因素 | 建議選擇 | 注意事項 |
---|---|---|
海拔高度 | 1000公尺以下郊山 | 避免高山症風險 |
步道長度 | 單程2小時內可完成 | 預留休息時間 |
路況難度 | 石階或平坦土徑 | 避開需要攀岩的地形 |
交通便利性 | 大眾運輸可達 | 查好公車班次 |
天氣影響 | 晴天較安全的路線 | 雨天避免濕滑步道 |
第一次爬山建議找有經驗的朋友一起,或是參加登山社團的活動。裝備也不用一次買齊,先準備好基本的登山鞋、背包和水壺就夠了。記得要下載離線地圖APP,像「登山客」或「綠野遊蹤」都很好用,山上常常沒訊號,事先把路線存好才不會迷路。
挑選路線時可以多參考網友的分享,現在很多登山社團或論壇都有詳細的紀錄。特別要注意的是,同一個山頭可能有多條路線,新手一定要選最簡單的那條。像陽明山的主東峰步道就有分難易度,第一次去建議走東峰就好,等體力練好了再挑戰主峰。
台灣百嶽中有哪些特殊峯種?在地嚮導帶你認識這個問題,其實藏著許多登山愛好者才知道的冷知識。台灣高山百嶽不只分高度,還依照地形特徵分成好幾種特殊峯種,每種爬起來的感覺都差超多!今天就讓在地嚮導分享這些連很多老手都不一定知道的細節。
首先最常見的就是尖峯,像玉山主峯、雪山主峯這種金字塔狀的山頭,爬起來特別有挑戰性。但你知道還有平緩峯嗎?像是合歡東峯這種坡度較緩的山,就很適合新手入門。最特別的是斷崖峯,像是奇萊北峯的崩壁地形,沒經驗真的不要亂嘗試啊!
這邊整理幾個代表性的特殊峯種給大家參考:
峯種類型 | 特色 | 代表山嶽 | 難度 |
---|---|---|---|
尖峯 | 金字塔狀陡峭山形 | 玉山主峯、雪山主峯 | 高 |
平緩峯 | 坡度較緩的圓潤山形 | 合歡東峯、石門山 | 低 |
斷崖峯 | 伴隨垂直崩壁地形 | 奇萊北峯、南湖大山東峯 | 極高 |
肩狀峯 | 山脊延伸的平臺地形 | 品田山、大霸尖山 | 中高 |
火山錐 | 圓錐狀火山地形 | 七星山、大屯山 | 中 |
另外像肩狀峯這種特殊地形也很有趣,品田山那個像被刀削過的山肩,拍照起來超級壯觀。而北部朋友熟悉的七星山則是標準的火山錐,和其他高山的地質構造完全不同。這些峯種的分類可不是隨便說說,真的會影響到登山路線的選擇和裝備準備喔!
說到裝備差異,爬斷崖峯一定要帶繩索和岩盔,平緩峯可能穿一般登山鞋就夠了。最近很紅的嘉明湖其實就在三叉山這個平緩峯旁邊,所以才能形成那麼漂亮的湖泊地形。下次爬山前不妨先研究一下目標山嶽的峯種類型,會讓你更了解這座山的脾氣呢!
為什麼高山上的峯型會不一樣?地理老師來解答!其實這跟地質構造、侵蝕作用還有氣候條件都有關係啦~今天就來跟大家聊聊這些「山頭」背後的秘密,保證讓你下次爬山時看山不是山,會有全新感受!
首先最關鍵的就是岩石種類不同啦!像台灣的玉山主峯是變質岩,硬度高所以能保持尖銳的錐形;但像陽明山的大屯山是火山岩,質地比較鬆軟,經過風雨侵蝕就容易變成圓潤的饅頭狀。這邊整理個簡單對照表給大家參考:
山峯類型 | 岩石種類 | 典型例子 | 特色 |
---|---|---|---|
尖錐形 | 變質岩、花崗岩 | 玉山主峯 | 稜線分明,坡度陡峭 |
圓頂形 | 火山岩、沉積岩 | 大屯山 | 輪廓柔和,坡度平緩 |
鋸齒形 | 板岩、頁岩 | 奇萊北峯 | 多斷崖,層理明顯 |
再來就是侵蝕作用的影響超~級~大!台灣因為颱風多、雨量大,河流切割力道強,像太魯閣的峽谷就是立霧溪硬生生切出來的。而且啊,同一座山的不同面向受風雨侵蝕程度也不一樣,像合歡山東坡因為迎東北季風,植被就比西坡稀疏很多,長期下來山形也會不對稱。
最後不得不提板塊運動這個大魔王!台灣位於歐亞板塊和菲律賓海板塊交界,造山運動超活躍。像能高安東軍山脈那種綿延的鋸齒狀山脊,就是因為板塊擠壓讓岩層產生褶皺和斷裂。而且你以為山長這樣就定型了嗎?錯!現在這些山都還在以每年0.5-2公分的速度長高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