牀高怎麼量?3步驟超簡單 | 牀高標準是多少?專家解答 | 牀太高睡不好?試試這招
最近好多朋友搬新家都在問「床高」要怎麼選,其實床高不只影響美觀,更關乎每天起床的舒適度。台灣常見的床架高度從30公分到60公分都有,到底該怎麼挑?今天就來分享幾個實用重點,讓你選床不再頭痛!
先說說最實際的「上下床便利性」。老人家或膝蓋不好的朋友,建議選擇45-50公分的中等高度,這個高度坐著時腳掌能自然著地,起身不用太費力。如果是給小朋友睡的,可以考慮30-35公分的低床設計,避免半夜滾下床太危險。我自己買過一個55公分的北歐風床架,結果每天上床都像在爬小山,後來只好忍痛換掉…
常見床高對照表
床型 | 建議高度 | 適合對象 |
---|---|---|
日式榻榻米 | 15-20cm | 喜歡低重心睡眠者 |
標準床架 | 40-45cm | 一般成年人 |
高箱收納床 | 50-60cm | 小坪數需要收納空間 |
兒童安全床 | 30-35cm | 3-12歲小朋友 |
再來要注意床墊厚度會影響整體高度。像現在流行的獨立筒床墊動輒25-30公分厚,如果床架本身已經50公分,加起來都快到腰了!建議挑床架時要帶著床墊一起試躺,現場模擬實際高度。我表姊之前就是沒注意這點,買回家才發現每次上床都要「助跑」,最後只能把床腳鋸短…
說到特殊需求,像是有養貓狗的家庭,可以考慮加高型床架。底下留個30公分空間,不但方便掃地機器人進出,毛小孩也喜歡在下面躲貓貓。不過要提醒的是,床底高度超過40公分的話,最好加裝防撞條,免得半夜起床迷迷糊糊撞到腳趾,那真的會痛到哭出來啊!
牀高怎麼量?教你用捲尺輕鬆搞定
最近搬家買新牀墊,才發現原來牀高會影響整體舒適度!很多人以為隨便量就好,其實要從地板量到牀墊頂部才算準確。今天就來分享超實用的測量技巧,讓你用家裡都有的捲尺就能輕鬆搞定。
首先準備工具很簡單,只要一支捲尺(最好是金屬材質比較耐用)和一支筆。記得要把牀周圍的雜物清乾淨,不然蹲下來量會卡卡的。測量時要特別注意這幾個關鍵點:
- 測量位置:最好選牀的四個角落和中間點,因為有時候地板不平會影響高度
- 站立姿勢:要垂直貼著牀邊量,不要斜斜的拉捲尺
- 讀取數據:眼睛要平視捲尺刻度,避免視差
常見牀型高度參考表:
牀型 | 一般高度範圍(cm) | 適合族群 |
---|---|---|
和式矮牀 | 15-30 | 喜歡日式風格、行動不便者 |
標準雙人牀 | 45-55 | 一般成年人 |
高腳牀 | 60-80 | 需要下方儲物空間 |
兒童牀 | 35-45 | 學齡前小朋友 |
實際測量時,我發現有個小技巧超好用:可以先把捲尺頂端壓在地板上,用大拇指固定,然後另一手慢慢拉直到碰到牀墊。記得牀墊如果是記憶棉或乳膠材質,稍微壓一下再量會更準,因為這些材質本來就有彈性。如果是幫長輩量牀高,建議要考慮他們起身的便利性,通常50cm左右最剛好。
很多人會忽略牀架本身的厚度,其實這也是影響整體高度的關鍵。像我自己上次就量錯,只量了牀架忘記加牀墊,結果新買的牀單整個太短。建議可以分開記錄牀架和牀墊的高度,這樣以後要更換單品也方便計算。
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牀高很重要?影響睡眠品質的關鍵其實藏在這些小細節裡?台灣人常常只注重牀墊軟硬度,卻忽略了牀架高度對日常生活的影響。一張高度適中的牀不僅能讓你上下牀更輕鬆,連帶影響睡眠時的血液循環、翻身順暢度,甚至關係到臥室的整體動線規劃。
以亞洲人平均身高來說,最理想的牀高(含牀墊)應該落在45-55公分之間。這個高度能讓大多數人坐下時膝蓋自然彎曲90度,起身時不用過度施力。特別是家裡有長輩或小孩的話,更要注重這個細節——太高會增加跌倒風險,太低則可能讓關節負擔變大。來看看不同身高適合的牀高對照表:
身高區間 | 建議牀高(含牀墊) | 適用族群特點 |
---|---|---|
150cm以下 | 40-45cm | 兒童、嬌小女性,需搭配踏凳 |
150-170cm | 45-50cm | 台灣成人主流高度 |
170cm以上 | 50-55cm | 高個族羣,避免腳懸空 |
除了人體工學,牀高還會影響臥室收納。現在流行的低牀底收納款雖然省空間,但如果你有潮濕問題(像台灣常見的返潮季節),建議至少離地15公分保持通風。而傳統的高腳牀雖然打掃方便,但要注意邊角是否圓滑,免得半夜上廁所踢到腳趾痛到睡不著。
睡眠專家還發現,牀高會潛意識影響安全感。稍微偏高(50cm左右)的牀能創造被包裹的放鬆感,這也是為什麼很多飯店刻意加厚牀墊。但如果你習慣睡榻榻米或地舖,突然換成高牀反而可能失眠,建議調整高度要循序漸進。
牀墊厚度怎麼選?先看你的牀架高度
最近好多朋友在問:「到底要買多厚的牀墊才舒服?」其實啊,選牀墊厚度真的要先看你家牀架的高度!這就像買鞋子要看腳型一樣,牀架和牀墊搭配得好,上下牀才不會像在爬山或跳坑,睡覺時也不會覺得整個人陷進去或硬梆梆的。
一般來說,台灣常見的牀架高度大概分這幾種,搭配的牀墊厚度也不太一樣:
牀架類型 | 常見高度範圍 | 建議牀墊厚度 |
---|---|---|
低牀架 | 15-25cm | 20-25cm |
標準牀架 | 30-40cm | 25-30cm |
高牀架 | 45-60cm | 15-20cm |
儲物牀/抽屜牀 | 50cm以上 | 10-15cm |
像我自己用的是IKEA那種標準高度的牀架,當初買了30cm的記憶棉牀墊,結果整個太高,每次上下牀都要用「爬」的,後來換成25cm的就剛好。我阿姨家是傳統的高腳牀,她本來買超厚的獨立筒,結果坐上去腳都碰不到地,後來改買薄一點的乳膠墊才解決。
還有一個小撇步要提醒大家:記得量一下牀頭板的高度!有些歐式牀架的牀頭板很矮,如果你買太厚的牀墊,可能會把牀頭板整個擋住,看起來會很怪。像我朋友就發生過這種糗事,牀墊送來才發現比牀頭板還高,最後只好把牀頭板拆掉。
另外也要考慮使用習慣,如果你喜歡坐在牀邊換衣服或穿鞋子,建議整個牀面(牀架+牀墊)的高度最好在50-60cm左右,這樣坐起來最舒服。老人家或行動不便的人,可以選低一點的組合,上下牀比較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