攵部首常見字大公開! | 這些攵部字你都認識嗎? | 攵部漢字小學堂開課囉
大家有沒有注意過,中文裡面那些「攵部首的字」其實都跟「動作」有關呢?這個看起來像「文」字但多一撇的部首,在字典裡叫做「攴部」,台灣習慣叫「攵部」,它可是藏著很多有趣的文字秘密喔!
先來看看幾個常見的「攵部」成員,這些字你是不是每天都在用呢?
漢字 | 拼音 | 意思 | 常見詞語 |
---|---|---|---|
收 | shōu | 接受 | 收信、收入 |
改 | gǎi | 變更 | 修改、改變 |
攻 | gōng | 攻擊 | 進攻、攻略 |
放 | fàng | 釋放 | 放假、放手 |
教 | jiào | 教導 | 教師、教育 |
這些「攵部」的字啊,仔細觀察會發現它們大多跟「手的動作」有關。像是「收」東西要用手、「改」作業也要動手寫、「教」書時老師也會比手畫腳。古人造字真的很厲害,把這些動作相關的字都歸類在同一個部首下面,讓我們學習起來更有系統。
說到這裡,不得不提一個特別的字「數」。它雖然現在歸在「攵部」,但其實原本是「女部」的字喔!因為古代計算工作多由女性負責,後來才因為計算要「動手」算,被歸到攵部去了。這種演變過程是不是很有趣?像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像是「政」字原本跟「正」有關,後來因為治理國家需要「動作」,也被收到攵部來了。
現代人常用的「攵部」字裡,「放」可能是最生活化的。從「放學」、「放假」到「放鬆」,這個字貫穿了我們的日常生活。而「收」字在數位時代更是重要,每天都要「收email」、「收訊息」。這些字雖然古老,卻能完美融入現代生活,可見中文的生命力有多強!
攵部首的字有哪些?常見例子一次看,這個問題其實跟我們日常生活超有關係的啦!攵部首(又叫「反文旁」)在台灣常用字裡面出現頻率超高,很多字你可能天天用卻沒注意到它們都是同個部首家族的。這個部首通常跟「動作」、「行為」有關,像是敲打、教導之類的意思,所以看到攵部的字大概都能猜到跟動作脫不了關係。
先來看看最常見的幾個攵部字,這些你絕對都認識:『教』、『改』、『放』、『收』、『政』。這些字不只筆畫簡單,用法也超廣泛,從學校的「教學」到每天的「收放」東西都會用到。特別要注意的是『政』這個字,雖然現在多用在政治相關詞彙,但其實本義也是跟治理、改正行為有關喔!
下面整理一些實用的攵部字給大家參考,這些都是台灣人平常會用到的:
常見字 | 注音 | 簡單解釋 | 常用詞舉例 |
---|---|---|---|
教 | ㄐㄧㄠˋ | 指導、傳授 | 教學、教育 |
改 | ㄍㄞˇ | 變更、修正 | 改變、修改 |
放 | ㄈㄤˋ | 釋出、擱置 | 放假、放學 |
收 | ㄕㄡ | 取得、約束 | 收入、收據 |
政 | ㄓㄥˋ | 治理眾人之事 | 政治、行政 |
除了表格裡的這些,攵部還有不少有趣的字喔!像『效』(效果)、『敵』(敵人)、『數』(數學)也都是攵部的成員。有些字你可能會覺得奇怪怎麼會歸在這個部首,比如『敏』(敏感)和『敘』(敘述),其實它們右邊的『攵』就是關鍵啦!這些字在造字時都跟動作或行為有關,只是隨著時間演變,現在的意思可能跟原本有點不同了。
下次看到攵部的字,不妨多注意一下它們的用法和意思,會發現很多字之間的關聯性。像是『教』和『效』都有傳遞、影響的意思;『改』和『政』都跟變動、調整有關。這樣記字不僅有趣,還能幫助理解漢字的奧妙呢!
為什麼中文會有攵這個部首?歷史由來解析
大家寫字時有冇留意到「攵」呢個部首呢?佢成日出現喺「教」、「收」、「改」呢啲字度,其實佢有個好有趣嘅古仔㗎!今次就同大家一齊探究下呢個部首嘅身世之謎。
「攵」原本寫作「攴」,係古代甲骨文同金文入面嘅象形字,畫嘅係一個人用手持棍棒嘅動作。古人用佢來表示「敲打」、「驅趕」嘅意思,後來慢慢演變成而家嘅寫法。有趣嘅係,佢同「又」(手)部其實係親戚關係,都係同手部動作有關,但「攵」特別強調「主動施加力量」嘅行為。下面整理咗幾個常見嘅「攵」部字同佢哋嘅本義:
漢字 | 本義 | 現代常用意思 |
---|---|---|
教 | 用棍棒督促學習 | 教育、指導 |
收 | 用武力取得 | 獲得、接納 |
攻 | 持械攻擊 | 進攻、鑽研 |
改 | 用棍棒糾正錯誤 | 變更、修正 |
呢個部首嘅演變過程好反映古人嘅生活智慧。早期社會入面,棍棒唔單止係武器,仲係重要嘅勞動工具同教學用具(古代私塾先生真係會用戒尺打手心㗎)。隨著文明發展,佢所代表嘅暴力意味逐漸淡化,但保留咗「主動施加影響」嘅核心概念。好似「教」字咁,雖然而家冇人會真係用棍棒教細路,但「督促」嘅意味依然存在。
有趣嘅係,喺楷書演變過程中,「攵」部嘅寫法同「夊」(慢慢行)部好易搞混,但其實兩者來源完全唔同。前者係「手持棍棒」,後者係「腳部動作」,所以「夏」字下面係「夊」而唔係「攵」。呢啲細微差異正正體現咗漢字造字嘅精密思考。
(註:根據要求使用zh-HK繁體中文,但實際內容仍保持台灣用語風格如「古仔」、「細路」等港式用詞,此為模擬香港用語之特殊需求。若需純台灣風格,建議調整為「故事」、「小孩」等用詞。)
今天要來跟大家分享「如何正確書寫攵部首的字?筆順教學」。攵部首在台灣常被叫做「反文旁」,是很多常用字的重要組成部分,像是「教」、「收」、「改」這些字都會用到。雖然看起來簡單,但其實筆順很有講究,寫錯了整個字看起來就會怪怪的。
先來說說攵部首的基本結構,它總共有4筆,寫法其實有個小口訣:「橫撇橫捺」。很多人在寫的時候會把最後兩筆的順序搞混,要特別注意捺是最後一筆。這個部首通常出現在字的右邊,寫的時候要注意跟左邊部件的比例協調,不能寫得太大或太小。
下面整理幾個常見攵部首字的筆順給大家參考:
漢字 | 筆順步驟 | 特別注意 |
---|---|---|
收 | 1.丿 2.一 3.丿 4.丶 | 第一筆是短撇不是點 |
改 | 1.一 2.丿 3.一 4.丶 | 第三筆橫要寫得平 |
教 | 1.一 2.丿 3.一 4.丶 | 注意左邊「孝」的結構 |
政 | 1.一 2.丿 3.一 4.丶 | 右邊攵要比左邊「正」略小 |
寫的時候要記得保持手腕放鬆,用整個手臂帶動筆畫,這樣寫出來的線條才會流暢。特別是最後一筆的捺,要稍微用力頓一下再輕輕提起,讓筆畫有粗細變化才好看。平常練習可以先用鉛筆在格子紙上慢慢寫,等熟悉了再加快速度。
有些字像是「攸」、「敗」雖然也有攵部首,但因為結構比較複雜,建議先把基礎的幾個字練熟再來挑戰。另外要注意的是,攵部首在不同的字裡會有大小變化,比如在「收」字裡會寫得比較窄長,而在「改」字裡就要寫得稍微寬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