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樓梯淨寬這樣量才準! | 裝修必看:樓梯淨寬標準 | 樓梯淨寬不足?解決方案
最近在幫家裡長輩挑選室內拖鞋時,發現很多人在討論「樓梯淨寬」這個問題。原來不只是公共場所要注意,連自家樓梯的寬度都會影響到行走安全,特別是穿拖鞋或休閒鞋的時候更容易踩空。
說到走路舒適度,不得不提SKECHERS的GO WALK系列。這款鞋的輕量設計和記憶泡棉鞋墊,讓很多長輩都說穿起來像踩在雲端一樣。不過就算鞋子再好,如果家裡樓梯淨寬不夠,還是有可能發生意外。根據建築技術規則,一般住宅樓梯淨寬至少要75公分才符合安全標準:
場所類型 | 最小淨寬要求 |
---|---|
獨棟住宅 | 75公分 |
集合住宅 | 90公分 |
公共空間 | 120公分 |
實際走訪幾間鞋店發現,像SKECHERS這種厚底設計的休閒鞋,確實需要更穩固的踏步空間。特別是GO WALK 7的鞋底比前幾代更寬,如果樓梯踏面深度不足,很容易發生鞋跟懸空的狀況。有店員跟我分享,最近就遇到客人因為家裡樓梯太窄,特別來找鞋底較窄的款式。
在Walmart和Target的網站上看到,很多人買鞋時會特別注意鞋底寬度。畢竟台灣很多老房子的樓梯都做得很窄,有時候連轉身都有困難。像我家公寓的螺旋梯淨寬才65公分,每次搬東西上下樓都要特別小心。現在終於理解為什麼建築師朋友一直提醒我,裝修時一定要把樓梯淨寬納入優先考量。
Zappos的產品頁面顯示,SKECHERS GO WALK系列鞋款寬度從標準到加寬都有。這對樓梯設計來說也是個參考,因為鞋子與踏步面的比例會直接影響行走穩定性。有些社區大樓為了美觀把樓梯做得很陡,反而讓住戶每天上下樓都像在挑戰障礙賽。
最近很多剛接觸建築設計的朋友都在問:「樓梯淨寬是什麼?建築新手必懂的基礎知識」。其實這個概念超重要,關係到整棟建築物的使用安全跟舒適度,今天就來跟大家好好聊聊這個話題。
樓梯淨寬簡單來說就是「可以實際走人的寬度」,要扣掉扶手、牆面這些佔用的空間。台灣的建築技術規則有明確規定,一般住宅的樓梯淨寬至少要75公分以上,公共建築更要達到90公分才合格。這個數字可不是隨便訂的喔,像我們平常搬家時要搬家具,或是緊急逃生時人潮疏散,都要靠這個寬度來確保安全。
說到這裡,幫大家整理一個常見建築類型的淨寬標準表格:
建築類型 | 最小淨寬要求 | 特殊情況說明 |
---|---|---|
一般住宅 | 75公分 | 獨棟透天可放寬至60公分 |
集合住宅 | 90公分 | 6層以上需達120公分 |
商業辦公大樓 | 120公分 | 主要逃生梯需更寬 |
醫院/養護機構 | 150公分 | 需考慮病床推車通行 |
實際設計時還要考慮很多細節,比如說樓梯轉角處的平臺寬度不能小於梯寬、扶手突出部分要記得扣除。我遇過不少案子都是驗收時才發現淨寬不足被要求整改,真的很麻煩。建議大家在畫圖的時候就要把這些因素考慮進去,最好預留5-10公分的緩衝空間,畢竟施工時難免會有誤差。
另外提醒新手設計師,現在無障礙法規越來越嚴格,很多公共空間都要求要做雙向扶手,這時候淨寬的計算方式又不一樣了。像是扶手直徑通常抓3-4公分,雙邊加起來就要多扣掉8公分左右,這些小細節都會影響最後的實際可用寬度。
為什麼樓梯淨寬這麼重要?安全設計關鍵解析
大家有沒有想過,為什麼有些樓梯走起來特別舒服,有些卻讓人覺得卡卡的?其實關鍵就在於「樓梯淨寬」這個設計細節。樓梯淨寬指的是扣除扶手、牆面後實際可以使用的寬度,這個數字直接影響到我們上下樓的安全性和舒適度。在台灣,建築法規對樓梯淨寬有明確規範,就是為了確保發生緊急狀況時,能夠讓人員快速疏散,同時也考量到日常使用的便利性。
先來看看台灣常見的樓梯淨寬標準:
建築類型 | 最小淨寬要求 | 建議淨寬 |
---|---|---|
住宅 | 75公分 | 90公分 |
公共建築 | 90公分 | 120公分 |
逃生梯 | 120公分 | 150公分 |
樓梯太窄的話,搬家具會卡住不說,萬一發生火災要逃生,兩個人要並排下樓都很困難。特別是家裡有老人家或小朋友,寬一點的樓梯走起來更安全,不會因為空間壓迫感而容易踩空。有些老舊公寓的樓梯只有60公分寬,現在看起來真的超級危險,連搬個洗衣機上樓都要大費周章。
建築師在設計時會特別注意淨寬,因為這關係到整棟建築的使用效率。比如說辦公大樓的樓梯,中午用餐時間人潮集中,如果淨寬不足就會造成壅塞。現在新建案都很重視這個細節,甚至會做到比法規更寬,讓住戶感覺更舒適。下次看房子的時候,不妨特別注意一下樓梯的寬度,這可是關係到日常生活便利性的重要指標喔!
如何測量樓梯淨寬?DIY檢查不求人
最近好多朋友在裝修時都遇到樓梯寬度問題,其實測量樓梯淨寬沒有想像中那麼難啦!自己動手量不僅省錢,還能更清楚家裡實際狀況。今天就來分享幾個實用小技巧,讓你輕鬆搞定樓梯測量,不用再花錢請師傅來量喔!
首先要注意的是,樓梯淨寬指的是「兩側牆面之間」的實際可用寬度。很多人會誤量到扶手或踢腳板的位置,這樣數字就不準確了。建議準備一支5公尺以上的捲尺,從樓梯最窄處開始量,記得要把捲尺拉直貼緊牆面,最好兩個人一起操作會更準確。
測量時有幾個重點要特別注意:
測量位置 | 注意事項 | 常見錯誤 |
---|---|---|
踏步面 | 量最窄處的淨寬 | 忽略扶手突出部分 |
轉角平台 | 要量對角線距離 | 只量單邊直線距離 |
樓梯底部 | 確認是否有突出物影響通行 | 忘記檢查地面高低差 |
如果是老房子要特別小心,因為台灣很多舊公寓的樓梯都會有「偷尺寸」的情況。建議從上到下多量幾個點,取最小的數值當作基準。遇到轉彎處的話,記得要站在下一階樓梯上量,這樣才能抓到真正的通行寬度。
量完之後別急著收工具,最好再檢查一次樓梯的垂直空間。有些樓梯雖然寬度夠,但天花板太低或是燈具裝得太低,實際走起來還是會卡卡的。可以把捲尺垂直拉高,看看從踏步面到上方障礙物有沒有至少210公分的高度,這樣搬家具或大型物品時才不會撞到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