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水玄學

這些英文用法其實不合適 | 台灣人常説錯的英文表達 | 避免尷尬!這些英文別亂用

有時候我們在寫英文email或報告時,會不自覺用中文思考直接翻譯,結果寫出來的「不合適英文」讓老外看得滿頭問號。這種chinglish(中式英文)問題在台灣特別常見,因為我們習慣用中文的語法結構去套英文,反而鬧出不少笑話。今天就來分享幾個實際案例,幫大家避開這些地雷。

先來看幾個經典的直譯錯誤:把「開會」寫成”open a meeting”(正確是hold a meeting)、「吃藥」說成”eat medicine”(應該用take medicine)。這些都是因為我們直接用中文詞彙對應英文導致的問題。更麻煩的是有些詞在中文聽起來很專業,翻成英文卻完全不是那個意思,像「宣傳」翻譯成”propaganda”就帶有政治洗腦的負面意涵,其實用”promotion”或”publicity”才合適。

中文說法 錯誤英文直譯 正確英文表達
我很熱 I am very hot I feel so warm
這個價格很甜 This price is sweet This is a good deal
請你幫我收尾 Please help me collect the tail Could you wrap things up?

在商業場合用錯英文更尷尬。有朋友曾經在會議上說”We should add some seasonings to this project”,本意是想說「調味」讓專案更有趣,但外國同事完全聽不懂,後來才知道要用”spice things up”這個慣用語。還有人把「這個想法很天馬行空」翻譯成”This idea is very sky horse empty”,其實說”thinking outside the box”或”a wild idea”就好。

台灣人常犯的錯誤還包括過度使用”very”來加強語氣,像是”very delicious”、”very perfect”,其實英文裡”delicious”和”perfect”本身就有極致的意思,再加very反而畫蛇添足。另外像”same same”這種台式英文(想表達「差不多」),外國人只會覺得你英文不好,正確應該說”more or less”或”basically the same”。

網路時代雖然有翻譯軟體幫忙,但機器翻譯常常會產出更奇怪的句子。比如把「我們公司很有溫度」翻成”Our company has temperature”,其實是想表達人性化,應該說”We’re a people-oriented company”。還有求職信裡寫”I am a hardworking person who can bear bitterness”,直譯「吃苦耐勞」變成「能承受苦味」,正確應該用”hard-working and resilient”。

不合適 英文


什麼時候用英文會顯得不合適?台灣人常犯的5個情境,這個問題其實蠻常出現在我們的日常中。台灣人普遍英文程度不錯,但有時候過度使用英文反而會讓場面尷尬,甚至讓人覺得你在裝模作樣。今天就來聊聊幾個台灣人最容易踩雷的情境,看看你是不是也中招了?

想知道您2025年的運勢嗎?

免費線上占卜,查看您的本年運程,掌握未來發展!

免費AI八字算命排盤

首先是在傳統市場買菜時硬要講英文。阿嬤聽不懂”how much”啦!明明用台語問「這啥咪價?」更親切,偏偏有人要對著賣菜阿姨說”Can you give me a discount?”,結果阿姨一臉茫然,最後還是得切回中文溝通。這種時候用母語反而更能拉近距離,還能順便練習台語呢!

再來是跟長輩聊天時突然蹦出英文單字。跟阿公阿嬤說「我最近很busy」不如直接講「最近真歹勢,較忙啦!」來得貼心。老人家可能聽不懂英文,硬要夾雜外語反而顯得你在炫耀,不如用他們熟悉的語言好好聊天。

情境 不適合的英文用法 更適合的說法
傳統市場 How much is this? 這多少錢?/這啥咪價?
長輩聊天 I’m so busy recently 最近真歹勢,較忙啦
小吃店點餐 Can I get a takeout? 老闆,我要外帶
同事閒聊 Let’s have a meeting later 等等我們開個會吧
社群留言 LOL, so funny 笑死,超好笑

在台灣小吃店點餐也是常見雷區。對著老闆喊”Can I get a takeout?”不如直接說「老闆,我要外帶」來得順暢。很多小吃店老闆英文不一定流利,用中文點餐不僅效率高,還能展現對在地文化的尊重。畢竟台灣小吃就是要配台灣話才對味啊!

跟同事閒聊時也要注意。明明大家都講中文,突然來句”Let’s have a meeting later”會讓氣氛瞬間變得很正式。用「等等我們開個會吧」反而更自然,也不會讓同事覺得你在裝模作樣。台灣職場雖然國際化,但日常對話還是以中文為主比較恰當。

最後是社群媒體上的留言。看到朋友發文就回”LOL, so funny”,不如用「笑死,超好笑」更有溫度。用中文回應不僅更貼近彼此的生活,也能讓對話更生動有趣。畢竟在台灣人的社群圈裡,接地氣的用語才是王道啊!

為什麼台灣人在辦公室用英文反而尷尬?3個常見原因,這個問題其實跟我們的職場文化有很大關係。台灣人雖然從小學英文,但真正要用在工作場合時,常常會覺得渾身不自在,甚至寧願用中文夾雜幾個英文單字,也不敢整句講英文。這種現象背後其實有幾個很實際的原因,讓我們一起來看看。


首先,台灣人普遍對自己的英文能力沒信心,尤其是口說部分。我們的教育體系比較注重文法跟閱讀,很多人考試很厲害,但要開口就卡卡的。辦公室又是正式場合,怕講錯被同事笑,乾脆就少講為妙。再加上台灣職場其實用中文就能搞定大部分工作,除非要跟外國客戶溝通,不然真的很少需要用到全英文。

第二個原因是台灣職場的「潛規則」。你可能也遇過這種狀況:明明大家都會英文,但就是沒人帶頭用英文溝通。這種群體壓力很微妙,第一個開口的人反而會被當成「愛現」,久了大家就默契地避開英文。特別是有些主管自己英文也不好,下屬就更不敢隨便講英文了,怕讓主管沒面子。

最後是文化差異造成的尷尬。台灣人講話習慣委婉,但英文直接了當的表達方式常常讓我們覺得很彆扭。比如要拒絕同事時,用中文可以說「我再考慮看看」,但英文可能就得直接說”No”,這種轉變需要時間適應。更別說台灣人特有的「中英混雜」講話方式,在正式場合反而顯得不專業。

尷尬原因 具體表現 常見情境
對英文沒信心 怕發音不標準、文法錯誤 開會時被點名用英文報告
職場潛規則 怕被當成愛現 同事間私下聊天突然有人切換英文
文化差異 不習慣直接表達 需要拒絕或提出不同意見時

不合適 英文

如何在台灣判斷英文使用的合適時機?實用技巧分享

在台灣生活久了就會發現,英文雖然是國際語言,但使用時機還是要看場合啦!今天就跟大家分享幾個實用判斷技巧,讓你不再糾結到底該不該講英文。首先最重要的就是觀察環境,像在科技公司開會時用英文很自然,但去傳統市場買菜突然蹦出英文單字,阿嬤可能會滿臉問號喔!

常見場合英文使用指南

場合類型 建議使用語言 原因說明
國際企業辦公室 中英混用 跨國溝通需求高
夜市小吃攤 全中文 老闆可能聽不懂
大學課堂 看教授習慣 有些全英文授課
觀光景點 簡單英文 服務外國遊客
家庭聚會 全中文 長輩聽得舒服

另外要注意對方的反應,如果你發現對方開始皺眉頭或回答得很簡短,可能就是英文用太多啦!像我之前去銀行辦事,行員明明中文很流利,我卻硬要用英文問問題,結果整個對話變超尷尬。還有就是看對方的年齡層,年輕一代通常英文接受度高,但跟長輩溝通還是貼心點用中文比較好。

其實在台灣用英文最保險的做法就是「跟著對方走」,對方先開口用英文你再跟進。像在咖啡廳點餐時,可以先說中文,如果店員用英文回應再切換。這樣不僅不會失禮,還能避免雞同鴨講的狀況。記住一個原則:在台灣英文是加分項不是必要項,用得恰到好處才能讓溝通更順暢喔!

在〈這些英文用法其實不合適 | 台灣人常説錯的英文表達 | 避免尷尬!這些英文別亂用〉中留言功能已關閉

有煩惱嗎?

免費線上占卜,掌握未來發展!

即時線上免費AI八字算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