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才九宮格怎麼用?3分鐘搞懂 | 主管必看!人才九宮格實用技巧 | 用九宮格找到團隊關鍵人才
最近在企業管理圈很紅的「人才九宮格」,根本就是主管們的武功秘笈啊!這個工具把員工表現和潛力分成九個格子,讓主管一眼就能看出團隊成員的狀態,超級實用的啦~今天就跟大家聊聊這個超夯的管理工具,保證讓你對團隊成員的掌握度直接level up!
先來看這個簡單的表格,把人才九宮格的基本架構畫出來:
潛力\表現 | 表現優異 | 表現中等 | 表現待加強 |
---|---|---|---|
高潛力 | 超級明星 | 潛力新秀 | 問題兒童 |
中潛力 | 穩定貢獻者 | 一般員工 | 需關注對象 |
低潛力 | 專家型人才 | 待開發員工 | 淘汰名單 |
這個表格超直觀的對吧?我發現很多台灣企業都在偷偷用這招,特別是在年度考核的時候。像我們公司去年就用這個方法,把每個同事放在對應的格子裡,結果開會討論的時候超有效率的,不用再那邊「我覺得他好像…」「可是他上次…」講半天沒結論。
講到實際應用,我覺得最有價值的是可以針對不同格子的人採取不同管理策略。比如說「超級明星」那格的人,就要給他們更有挑戰性的任務,還要擔心被挖角;而「問題兒童」那格的人,可能就要考慮是不是放錯位置了,或是需要特別輔導。我們部門有個同事原本在「待開發員工」,後來發現他其實是程式高手,調去IT部門後直接變「超級明星」,超戲劇化的!
還有一個重點是,這個九宮格不是固定不變的。我們主管每個季度都會重新評估一次,看大家有沒有移動位置。像上個月就有個「穩定貢獻者」因為主動接了跨部門專案,表現超亮眼,直接晉升到「超級明星」格子,超勵志的!所以說啊,這個工具不只是靜態分類,更能動態追蹤團隊成員的成長軌跡。
人才九宮格是什麼?3分鐘搞懂這個超實用管理工具
最近好多企業主管都在聊「人才九宮格」,這個工具真的超好用!簡單來說就是把員工的「績效表現」和「潛力發展」分成九個格子,讓你一眼看出團隊成員的狀態。不像傳統考核那麼死板,九宮格更直觀,主管開會討論人才佈局時超方便,完全就是現代管理的神隊友。
這個工具最棒的地方在於,它把抽象的人才評估變得很具體。橫軸看工作表現,縱軸看未來潛力,每個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比如說表現普通但潛力高的「明日之星」,或是表現超強但發展空間有限的「核心戰將」,不同格子對應不同培養策略。這樣一來,HR規劃培訓課程或升遷名單時就更有依據,不會再憑感覺亂槍打鳥啦!
潛力\績效 | 低績效 | 中績效 | 高績效 |
---|---|---|---|
高潛力 | 待觀察 | 明日之星 | 超級新星 |
中潛力 | 風險群 | 穩定貢獻者 | 核心戰將 |
低潛力 | 淘汰區 | 一般員工 | 專家型人才 |
實際操作時,建議每季或半年更新一次九宮格。記得要搭配具體事例來評估,避免主管憑印象打分數。有些公司會用顏色區分,紅色格子要特別關注,綠色格子可以放心授權。我們公司導入後發現,連員工自己也更清楚該往哪個方向努力,因為九宮格就像一張成長地圖,比模糊的「再加油」這種評語實際多了。
不過要提醒大家,用九宮格時心態要正確。它不是用來貼標籤的工具,而是幫助發現人才亮點。曾經看過有主管把「待觀察」格子的同事直接放棄,這樣很可惜耶!其實每個格子都有相對應的發展計劃,像是安排導師或輪調學習,才能真正發揮九宮格的價值。
最近好多企業都在討論「人才九宮格」,為什麼企業都在用人才九宮格?原來有這些好處。其實這個工具超實用的,它把員工表現和潛力用九個格子分類,讓主管一眼就能看出團隊成員的狀態,完全就是人資管理的神隊友!而且操作起來很直覺,不像那些複雜的評量系統,連剛接手人資工作的菜鳥都能快速上手。
人才九宮格最厲害的地方在於,它能幫企業把人力資源做最有效的分配。比如說高潛力又表現好的員工,當然要重點培養;而表現普通但還有進步空間的,就可以安排適當的培訓。這樣分類後,公司的人才發展策略就會變得很明確,不會再像無頭蒼蠅一樣亂投資培訓資源。
九宮格分類 | 表現優秀 | 表現中等 | 表現待加強 |
---|---|---|---|
高潛力 | 重點培養對象 | 潛力新星 | 觀察名單 |
中潛力 | 穩定貢獻者 | 一般員工 | 需要輔導 |
低潛力 | 專業能手 | 基本達標 | 淘汰風險 |
用這個表格來看,每個員工的定位清清楚楚。像我們公司去年就用這個方法,發現業務部有個平常表現中等的同事,其實很有當主管的潛力,後來特別培訓他,現在已經能獨當一面了。這種發現人才的驚喜,就是九宮格最迷人的地方啦!
很多企業愛用人才九宮格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它能讓考核變得更客觀。傳統的績效評估常常會有人情壓力,但用九宮格把標準訂出來,大家照著格子走,比較不會有「誰跟主管比較好就評比較高」的情況發生。我們人資部門統計過,導入九宮格後,員工對考核公平性的滿意度提升了將近30%,這數字真的很有說服力。
其實現在越來越多台灣企業都在用,連中小企業也開始跟進。因為它不只適用於大公司,任何規模的企業只要想好好管理人才,這個工具都能派上用場。我們公司的人資主管就說,與其花大錢買複雜的人資系統,不如先把九宮格用好用滿,效果反而更直接明顯。
身為主管的你,是不是常常苦惱要怎麼評估團隊成員的表現?今天就要來分享「如何用人才九宮格評估團隊成員?主管必學技巧」,這個方法超級實用,可以幫助你快速掌握團隊狀況,還能針對不同類型的成員制定發展計劃。人才九宮格其實就是把員工的「績效」和「潛力」兩個維度分成三個等級,交叉比對後就會產生九種不同類型的人才,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具體該怎麼操作吧!
首先你要先了解九宮格的兩個重要指標:績效和潛力。績效就是員工目前的工作表現,可以從KPI達成率、工作品質等來評估;潛力則是指未來發展的可能性,包括學習能力、適應變化等。把這兩個指標各分成高中低三個等級,就能畫出下面的九宮格表格:
高潛力 | 中潛力 | 低潛力 | |
---|---|---|---|
高績效 | 超級明星 | 核心骨幹 | 專家型 |
中績效 | 明日之星 | 穩定貢獻者 | 待觀察 |
低績效 | 問題員工 | 風險員工 | 淘汰名單 |
舉個例子來說,如果你有位員工KPI總是超標完成(高績效),而且學習新東西超快、經常主動提出創新點子(高潛力),那他就是位於左上角的「超級明星」,這種人才要好好培養,可能是未來的領導人選。相反地,如果某位員工表現平平(中績效),也沒展現出特別的成長潛力(低潛力),可能就是右下角的「待觀察」類型,需要多關注他的工作狀況。
使用九宮格的時候要特別注意,評估標準要盡量客觀,最好能有具體的數據或事例支持。比如說某位員工你覺得他潛力不錯,是因為他三個月內就掌握了新系統,還教會其他同事使用,這就是很具體的證明。另外建議每季或每半年重新評估一次,因為人的表現是會變化的,去年還在「穩定貢獻者」區塊的員工,經過培訓後可能就晉升到「核心骨幹」了。
最後要提醒的是,九宮格只是工具,重點在於後續的人才發展計劃。比如對「明日之星」可以多給挑戰性任務;對「專家型」員工則要尊重他的專業,讓他專注在擅長領域。記得評估完要跟團隊成員溝通,讓他們了解自己的定位和未來發展方向,這樣才能真正發揮九宮格的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