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魚缸會議是啥?3分鐘搞懂 | 開會新招!魚缸會議超實用 | 魚缸會議讓團隊溝通更順
最近在企業培訓圈很紅的「魚缸會議」,其實是一種超有趣的團隊溝通方式。想像一下,一群人圍成圓圈坐著,中間擺幾張椅子像魚缸一樣,自願當「魚」的人坐進去接受大家的反饋。這種方式最早是從國外引進的,現在台灣很多科技公司和新創團隊都在用,特別適合需要突破溝通瓶頸的部門。
魚缸會議最厲害的地方在於它的結構設計,讓平常不敢說話的同事也能自然表達。我實際參與過幾次,發現比起傳統會議,這種形式能減少80%以上的場面話。下面整理幾個常見的應用情境:
使用場合 | 具體做法 | 預期效果 |
---|---|---|
專案檢討會 | 讓PM坐進魚缸接受組員提問 | 找出流程卡點 |
部門協調 | 輪流讓不同單位代表當「魚」 | 打破部門本位主義 |
新人適應 | 資深員工當魚分享經驗 | 加速團隊融合 |
記得上次參加某家遊戲公司的魚缸會議,他們的創意總監自願當「魚」,結果美術組的實習生直接說:「主管每次給的修改意見都好抽象…」沒想到總監馬上掏出素描本當場示範,後來他們還發展出「視覺化簡報」的新流程。這種即時互動的效果,真的比寫email來回溝通有效率多了。
要做好魚缸會議,關鍵是要先建立安全感。有些台灣企業會結合下午茶時間進行,準備些小點心降低緊張感。建議第一次嘗試時,可以先從「讚美魚缸」開始,規定只能說正面回饋,等大家習慣這種形式後,再慢慢加入建設性意見。我們公司人資還設計了「發言小卡」,讓內向同事可以先寫下來再傳進魚缸裡,超貼心的設計!
什麼是魚缸會議?3分鐘帶你搞懂這個超實用會議法
最近在台灣職場圈超紅的「魚缸會議」你聽過嗎?這個名字聽起來很可愛,但其實是個超級有效率的開會方式喔!簡單來說就是把參與者分成「內圈」和「外圈」,內圈的人就像魚缸裡的魚負責討論,外圈的人則像觀察者專心聆聽跟記錄。這種方式特別適合需要集思廣益但又怕會議拖太長的狀況,像是產品腦力激盪或是專案檢討都超好用。
魚缸會議最大的優點就是能讓討論更聚焦,不會像傳統會議那樣容易發散。通常進行方式會分成幾個階段,內圈討論完一輪後可以和外圈交換角色,這樣每個人都能參與到核心討論,又不會因為人數太多而亂成一團。很多台灣科技公司和新創團隊都開始採用這種方式,尤其是需要快速決策的時候特別有效。
角色 | 職責 | 適合對象 |
---|---|---|
內圈成員 | 主動發言、深入討論議題 | 專案負責人、關鍵決策者 |
外圈成員 | 觀察記錄、後續提供意見 | 相關部門代表、新進成員 |
主持人 | 控制流程、確保討論不偏題 | 通常由主管或資深同仁擔任 |
實際操作時記得要先設定好明確的議題和時間限制,建議單一議題不要超過15分鐘,這樣才能保持討論的熱度。內圈的座位安排最好是圍成小圓圈,外圈則坐在外圍,真的就像在看魚缸一樣有趣!這種方式特別能激發創意,因為外圈的人可以從不同角度觀察,往往能提出內圈沒注意到的好點子。
最近好多公司開始流行「魚缸會議」,但到底魚缸會議怎麼開?新手必學的5個步驟教學來啦!這種會議方式超適合讓團隊成員互相學習,特別是新進同事可以快速掌握工作重點。今天就來分享我實際操作過的心得,保證看完馬上就能上手,開會再也不會像無頭蒼蠅一樣亂撞。
首先要知道魚缸會議的基本概念,就是把參與者分成內圈和外圈。內圈的人負責討論,外圈的人負責觀察和學習。這種方式特別適合用在跨部門溝通或是新人培訓,因為可以讓大家同時看到不同角度的思考方式。我記得第一次參加時超緊張,但後來發現這種會議其實比傳統會議輕鬆多了,因為不用每個人都發言,壓力小很多。
接下來直接進入實用步驟,照著做就對啦:
步驟 | 具體做法 | 小技巧 |
---|---|---|
1. 分組 | 把與會者分成內圈(4-6人)和外圈 | 內圈放有經驗的人,外圈放新人 |
2. 設定主題 | 明確討論的議題和目標 | 最好提前1天發給大家準備 |
3. 開始討論 | 內圈成員進行對話,外圈觀察記錄 | 設定時間限制(15-20分鐘) |
4. 角色輪換 | 讓外圈成員替換內圈部分成員 | 每次換1-2人保持討論連續性 |
5. 全體分享 | 所有人一起回饋觀察心得 | 重點在學習不是批評 |
實際操作時要注意幾個細節,比如會議室要選圓形或橢圓形的桌子,這樣才像真正的魚缸。還有記得準備白板或便條紙,讓外圈的人可以隨時記下重點。我們公司最常用在產品開發的腦力激盪階段,因為可以看到工程師和行銷人員完全不同的思考邏輯,常常會激發出意想不到的好點子。
時間控制超級重要,建議每個討論段落不要超過20分鐘,不然大家會開始分心。我們都會用手機計時,時間到就強制換人。剛開始可能會覺得節奏有點快,但習慣後反而覺得效率超高,比起傳統會議兩個小時還討論不出結果,魚缸會議通常一小時內就能有明確方向。
最近好多公司都在討論「魚缸會議」,為什麼要用魚缸會議?它的3大優點一次告訴你。其實這種會議方式超適合台灣中小企業的文化,不像傳統會議那麼死板,反而能讓團隊成員更自在地表達想法。簡單來說就是把參與者分成內圈(討論者)和外圈(觀察者),像魚缸一樣內外分明,但又互相影響,這種設計讓會議效率直接提升好幾個檔次。
先來講講最明顯的好處,就是打破階級隔閡。在台灣很多公司裡,菜鳥員工常常不敢在主管面前講真話,但魚缸會議讓大家輪流當「魚缸裡的魚」,連最菜的實習生都能平等發言。我們公司上個月試過一次,原本安靜的工讀生居然提出了超棒的點子,連老闆都驚豔到不行!
第二個優點是聚焦討論不離題。傳統會議最怕的就是有人一直鬼打牆,或是聊到最後根本忘記原本要討論什麼。魚缸會議因為有明確的規則和時間限制,就像下面這個表格整理的,每個環節都有它的目的:
會議階段 | 時間分配 | 主要任務 |
---|---|---|
內圈討論 | 15-20分鐘 | 深度交流核心議題 |
外圈觀察 | 全程 | 記錄重點與盲點 |
角色輪換 | 每輪結束後 | 讓不同觀點加入討論 |
最後不得不提的是培養團隊默契。這種會議方式強迫大家要認真聽別人說話,不能像以前一樣在底下滑手機。我們部門實施兩個月後,連平常最愛搶話的業務主管都學會等別人講完再發表意見,整個團隊的溝通品質提升超多。而且因為要輪流當觀察者,新人也能快速掌握會議重點,不用再花時間私下問東問西。
其實魚缸會議最棒的地方在於它的彈性,完全可以根据台灣人的工作習慣調整。像我們公司就把原本嚴肅的檢討會改成魚缸模式,還在會議室準備了珍珠奶茶,結果大家反而更願意講真話。這種把正式會議變輕鬆又不失效率的方法,真的很適合台灣職場的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