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水玄學

丁朝山神像雕刻百年手藝揭秘 | 麥寮老店丁朝山的神佛故事 | 跟著丁朝山學傳統雕刻技藝

說到台灣傳統神像雕刻,就不得不提到在台中傳承百年的丁朝山神佛雕刻舖。這間老店從日治時期就開始經營,到現在已經是第三代在接手,見證了台灣民間信仰的變遷與發展。走進店裡,空氣中飄散著淡淡的檜木香,架上擺滿了各種神像的半成品,從莊嚴的觀音到威武的關公,每一尊都活靈活現。

丁朝山的師傅們堅持用傳統工法雕刻,光是開斧儀式就要挑良辰吉時,雕刻過程更是馬虎不得。聽說他們用的木頭都是精挑細選的,像是樟木、肖楠這些台灣特有的木材,因為木質穩定又帶有天然香氣,最適合做神像。老師傅常說:「刻神像不是在做工,是在修行。」這句話道盡了這門手藝的神聖與講究。

項目 內容
創立時間 日治時期
現任經營 第三代傳人
主要材質 台灣樟木、肖楠木
特色工法 傳統斧鑿雕刻、開光儀式

店裡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那些正在雕刻中的神像,有些才剛粗胚,有些已經在上彩。老師傅說一尊神像從選木到完成,快則三個月,慢的要半年以上。特別是開臉這個步驟最關鍵,要讓神明看起來既有威嚴又不失慈悲,這全靠師傅幾十年的功力。有次看到老師傅在刻一尊媽祖像,光是眼睛就修了整整兩天,他說:「眼神不對,整尊神就沒靈氣了。」

這些年雖然機器雕刻越來越普遍,但丁朝山還是堅持手工製作。老師傅常開玩笑說:「機器刻的像複製人,我們刻的才有靈魂。」店裡不時會有年輕人來學藝,但能堅持下來的很少,畢竟這行當不僅要耐得住寂寞,還得有一顆虔誠的心。現在店裡除了接台灣本地的訂單,連海外華人廟宇也會特地來訂製,可見這門手藝的珍貴。

丁朝山


丁朝山是誰?台灣神像雕刻界的傳奇人物,這個名字在傳統工藝圈可是響噹噹的!這位老師傅從15歲就開始學雕刻,一做就是60幾年,全台各地廟宇都能看到他的作品。他最厲害的就是能把神明的神韻刻得活靈活現,連眉毛的弧度、衣褶的飄動都超講究,難怪大家都說他刻的神像會「顯靈」呢!

想知道您2025年的運勢嗎?

免費線上占卜,查看您的本年運程,掌握未來發展!

免費AI八字算命排盤

說到丁老師的功夫,那真的是沒話說。他堅持用台灣本土的樟木雕刻,光是選材就要花上好幾天。他常說:「木頭是有生命的,要順著它的紋理下刀。」這種尊重材料的態度,讓他的作品特別有靈氣。而且他從不打草稿,全憑幾十年經驗直接下刀,這種功力在現代真的很少見了。

丁朝山重要事蹟 年份 特色
開始學習雕刻 1960年代 15歲拜師學藝
獲國家工藝獎 1998年 以「關聖帝君像」得獎
大甲鎮瀾宮媽祖像 2005年 高3.6公尺的巨型作品
成立工作室 2010年 傳承傳統雕刻技藝

現在雖然已經80幾歲了,丁老師還是每天在工作室裡忙進忙出。他總說:「雕刻是我的生命,做到不能動為止。」這種對傳統工藝的堅持真的很讓人感動。他的徒弟們也各個都很爭氣,把台灣的神像雕刻技術發揚光大。不過要說到最經典的作品,還是他年輕時刻的那尊「八家將」頭盔,細節精緻到連臉譜的每一筆都充滿氣勢。

在台灣的廟會活動中,常常能看到丁老師的作品被信徒們虔誠供奉。他雕刻的不只是神像,更是台灣民間信仰的靈魂。從北港朝天宮到台南祀典武廟,這些百年老廟修復時都會特別請他出馬。有趣的是,他還會根據不同地區的信仰習慣調整神像的表情,讓每尊神像都充滿地方特色。

今天要來跟大家聊聊「丁朝山何時開始學習神佛雕刻?從學徒到大師的故事」,這位台灣傳統工藝界的傳奇人物,用一雙巧手雕刻出無數令人驚嘆的神佛作品,背後的故事可是充滿了汗水與堅持呢!

丁朝山老師傅出生在彰化鹿港,那個廟宇文化濃厚的小鎮。14歲那年,家裡經濟不好,就被送到當地著名的神像雕刻師傅那裡當學徒。那個年代當學徒可不容易,每天天還沒亮就要起床磨工具、搬木料,常常做到深夜才能休息。但丁老師說,就是這段苦日子磨練出他對木材的敏感度,連木頭的紋理走向都能憑手感判斷。


讓我們用表格來看看丁朝山從學徒到出師的重要歷程:

年份 階段 重要事件
1965-1968 學徒時期 學習基礎刀工、木材處理
1969-1972 進階學習 開始接觸神像面部表情雕刻
1973 出師 完成第一尊獨立創作的神像
1975 風格確立 發展出獨特的「流雲衣紋」雕刻技法

剛開始學雕刻時,丁朝山常常因為手抖被師傅罵,但他不放棄,晚上偷偷拿廢木料練習。有次手指被雕刻刀劃傷血流不止,簡單包紮後又繼續工作。他說那時候的想法很單純,就是要把每個細節都做到最好。慢慢地,他從只能雕刻簡單的蓮花座,到能夠獨立完成整尊神像,這中間花了整整八年時間。

1970年代台灣廟宇興建熱潮,給了丁朝山大量實戰機會。他回憶說,最忙的時候同時要處理五間廟宇的訂單,每天工作超過16小時。但也正是這段密集創作的時期,讓他摸索出自己的風格。特別是他創新的「流雲衣紋」雕法,讓神像的衣袍看起來更加飄逸生動,成為他的招牌特色。客戶們都說,丁老師雕刻的神像特別有靈氣,眼神彷彿會跟著人走。

丁朝山

丁朝山在麥寮做什麼?百年老店的日常,這個問題的答案藏在雲林麥寮老街的轉角處。每天清晨五點,丁家第四代傳人丁朝山就會推開「振發油車間」的斑駁木門,那股濃郁的麻油香氣立刻鑽進街坊鄰居的鼻子裡,成了最天然的鬧鐘。這間從日治時期傳承至今的老油坊,依然堅持用石磨慢磨、柴火焙炒的古法,光是看著老師傅們用腰力推磨的畫面,就彷彿能聽見時光倒流的聲音。

老店的日常從不馬虎,光是芝麻從篩選到出油就要經過七道工序。丁朝山常說:「機器快是快啦,但溫度一高,芝麻的魂就跑掉囉!」店裡那台百年木製榨油機,至今仍需要三個壯漢合力操作,每當沉重的撞槌落下時,整間屋子都會跟著震動,街上的孩子們總愛數著「咚、咚」的節奏當遊戲。

時間 工作內容 老器具
05:00 生火焙炒芝麻 磚灶與鐵鍋
07:30 石磨初榨 花崗岩磨盤
10:00 包油麩餅 竹編模具
13:00 木榨取油 檜木榨槽

下午三點是街坊最愛的「撈油渣」時間,剛過濾的麻油渣還冒著熱氣,阿嬤們會自備容器來裝,回去炒青菜特別香。丁朝山總笑著提醒:「小心燙手啊!」然後繼續彎腰檢查每滴油的成色。店門口那塊被油漬浸潤得發亮的門檻,記錄著無數客人來買油時閒話家常的痕跡,有人算過,光是聽完一個老主顧的人生故事,往往就得耗掉半斤麻油的製作時間。

在〈丁朝山神像雕刻百年手藝揭秘 | 麥寮老店丁朝山的神佛故事 | 跟著丁朝山學傳統雕刻技藝〉中留言功能已關閉

有煩惱嗎?

免費線上占卜,掌握未來發展!

即時線上免費AI八字算命